“草地”这个词,在现代人眼中配资平台,通常与绿色、自然和活力相联系。然而,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个特殊时期,它却承载了完全不同的意义。在那段历史里,“草地”代表的是革命与生死考验交织的艰难岁月,象征着赤手空拳的中央红军,如何面对荒凉、困苦和绝望,最终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希望。
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,在毛泽东的领导下,红军从全国各个苏区出发,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,目标是陕甘苏区。在这漫长的征途上,中央红军的“过草地”无疑是其中最为艰辛、危险的一段历程。特别是1935年8月,红军分成左右两路,跨越了四川西北的若尔盖草地。这个地方并非普通的草地,而是位于高原湿地的沼泽地带,地形复杂,气候异常恶劣。
展开剩余84%草地的环境极其严酷:连绵的泥潭和草甸,地面湿滑且极易陷入泥沼,战士们只得小心翼翼地行进,每一步都充满危险。再加上草地正值雨季,天气阴沉湿冷,天际常常是无尽的灰蒙蒙一片。在这里,红军的装备和补给都陷入了极度匮乏的状态。最初,红军还拥有一定的食物储备,但随着反动派围追堵截,补给线被切断,食物几乎耗尽。红军战士甚至不得不煮皮鞋、皮带来充饥,许多人在饥饿和疲惫中勉力坚持。
然而,红军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、无畏的意志和严格的组织纪律,最终突破了草地这一重重困境。虽然穿越草地后,红军的队伍几乎是“满目疮痍”,许多战士面黄肌瘦,衣衫褴褛,缺乏弹药和物资,但他们依旧保留了大部分的战斗力,继续行进,准备迎接更严峻的挑战。
虽然红军成功走出了草地,但这一胜利并不意味着彻底摆脱困境。物资和弹药依然严重短缺,战士们极度疲惫,队伍急需休整。然而,外部的国民党军依然虎视眈眈,四处设防,等待一举消灭红军。就在此时,命运的一次巧合发生了,这为红军带来了至关重要的转机。
经过艰难的跋涉,红军最终到达了甘肃陇南的哈达铺镇。尽管通过草地的困苦让红军身心俱疲,但他们依旧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。大家心中充满了焦虑和迷茫。聂荣臻,时任红军东路军的政治委员,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。在长时间的无路可走的困顿中,他只能在昏暗的房间里来回踱步,思考红军的未来。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,杨家华,红军的一名办事员,带着四个烧饼回到了聂荣臻的身边。
杨家华从街上买来的烧饼,简单地用旧报纸包了起来。在回到驻地时,聂荣臻边吃着烧饼,边随意翻阅着那张旧报纸。忽然,他停了下来,眼睛一亮,看到了一则关于红军在陕北的报道。原来,去年,红军的一支先遣队已提前出发,并成功建立了根据地。聂荣臻激动地拍着大腿,告诉杨家华,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消息!
在得知了这一重磅消息后,红军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方向——陕北。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,并迅速安排中央红军的下一步行动。聂荣臻立即指示通讯员将这份报纸紧急送往中央,随后他又向杨家华表示感谢,并表示这是“天大的好事”。这张不起眼的报纸,竟然为红军提供了关键信息,帮助他们摆脱了困境。
随着这一消息的传递,毛泽东和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迅速带领部队来到了哈达铺。在这里,毛泽东通过了解当地的情势,确定了红军的下一步战略。在哈达铺镇的一座简陋的关帝庙里,召开了党内的会议。会上,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红军的最终目的地——与陕北的红军部队会合,继续进行革命斗争。毛泽东还幽默地感谢了国民党的报纸,并表示如果不是这份报纸,红军或许还在迷茫中徘徊。
接着,毛泽东鼓舞战士们:“我们要感谢国民党给我们带来的这份宝贵的报纸,它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道路。同志们,长征虽然艰苦,但我们终于找到了我们的目标,向着胜利进发!”
会议中,红军的士气大大提升,大家纷纷为未来的抗日斗争积极献计献策。此时的红军,经过草地的磨难,终于看到了曙光。彭加伦,也因情感激动,创作了《到陕北去》这首歌曲,歌词准确地描绘了红军的革命形势和奋斗目标。
在哈达铺,红军的休整也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当地百姓,尤其是回民,对红军展开了热情的支持。周尚仁老人回忆起当时,红军战士常来买凉粉,老百姓也愿意为红军提供帮助,而红军的纪律和政策则让民众更加信任和支持他们。
不过,哈达铺的成功并未让红军放松警惕,国民党军仍在布防,准备消灭红军。然而,红军通过精心策划的佯攻战略,成功迷惑了敌人,利用敌人的疏忽,从哈达铺一路北上,突破了渭河防线,并成功抵达了陕甘边界。
长征的胜利,经过了重重考验,而哈达铺,作为那个历史转折点,不仅见证了红军从绝境中找回希望,也让那一张烧饼包裹的报纸,成为红军胜利的关键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